大家有關注一月份的國家地理雜誌嗎? 這期雜誌中花了許多篇幅探討疼痛科學。
從疼痛的神經迴路機制,到慢性疼痛族群使用止痛藥成癮的問題,雜誌中也提到了許多最新治療的實驗。

在傳統醫學的定義中,疼痛通常是一個傷害或者疾病的結果,並非主要原因。

但近年來,隨著許多的實驗發現疼痛有可能並非種症狀而是種神經系統功能異常的疾病。波士頓神經學家Clifford Woolf以小鼠實驗研究疼痛的傳遞方式,便發現許多的疼痛是來自於神經纖維本身「病理性的容易被激活」。接之而來的許多研究也認為疼痛有可能是對傷害過度敏感,亦或是在傷害痊癒後仍停留在過度敏感的狀態。

疼痛,其實是一種更爲複雜、主觀,且被個人經驗情緒影響的產物。然而現今社會慢性疼痛的族群越來越多,而在疼痛治療上的醫療花費也日益增加,如何治療疼痛成為一向重要的議題。

在筋膜科學的文獻中,便在幾年前便提出了慢性下背痛族群/肌筋膜疼痛症候群的族群有筋膜組織的異常現象。

當因為手術、傷害或不當的動作模式使筋膜組織異常的增厚,便會影響該區域的神經末梢本體感覺功能。增厚的筋膜裡面,玻尿酸(筋膜組織的潤滑劑)濃度產生了改變,化學鍵結的分子變得較大使玻尿酸黏稠度變得更稠,此時筋膜便不好滑動。

文獻(註一、註二)提出這些神經末梢的疼痛的閾值降低,對於疼痛會變得更為敏感。這也常常是許多慢性疼痛的原因之一。這時候重建筋膜的滑動能力、本體感覺功能的恢復,即是相當重要的。
當滑動能力變好,周圍神經末梢便不會請向敏感一直釋放疼痛訊息至大腦。
➡️承上週話題,筋膜的運動訓練或使用筋膜滾筒,對於組織的彈性、潤滑,都有相當的改善喔!)

當然,疼痛也沒有這麼容易解決。我們可以發現疼痛不只是生理結構上的問題,大腦對於疼痛的認知以及演譯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

在國家地理雜誌當中也提出了最新實驗—使用VR虛擬實鏡改變對疼痛的認知。同樣的疼痛利用虛擬實景不同的場景切換,對於疼痛的感受閾值也會不一樣。可以發現個人的主觀經驗或者情緒對於疼痛的影響也非常深遠。

疼痛的痊癒需要身心靈的雙管齊下。除了生理上的結構功能改善,對於心理上認知、情緒的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註一>
Antonio Stecco, Marco Gesi, Carla Stecco, Robert Stern. Fascial Components of the Myofascial Pain Syndrome. Curr Pain Headache Rep, 2013.

<註二>
Langevin et al. Reduced thoracolumbar fascia shear strain in human chronic low back pain. 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 2011, 1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