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續著關於腳踝支持帶(retinacula)的探討,近年已有很多文獻支持其對於穩定度及本體感覺的功能。然而,對於腳踝支持帶與腳踝扭傷的關聯性尚未有確切證據。

以往認為腳踝扭傷後本體感覺受影響是由於腳踝韌帶受損,但這樣的解釋並不完全。因為在腳踝扭傷而韌帶沒有受損的案例中,也可能出現本體感覺受損的情況。

在2011 Stecco et. Al 等學者的研究文獻(註一)中,針對腳踝扭傷患者的腳踝支持帶進行核磁共振(MRI)掃描。
本文假設腳踝扭傷時,關節周圍結締組織上過度的負荷和拉力可能損害到踝關節支持帶,最終影響到本體感覺

研究目的:
在這些有長期踝關節不穩定但沒有韌帶損傷的患者中,以核磁共振分析其腳踝支持帶的構造是否有特定的改變。

研究方式:
將腳踝扭傷患者區分為兩組,組A僅有腳踝支持帶損傷; 組B除了腳踝支持帶亦合併韌帶損傷或骨髓水腫。
兩組都經過深層結締組織按摩(Fascial Manipulation technique, FM)後,針對其疼痛指數(VAS)、生活功能、以及靜態姿勢評估進行前後比較。

核磁共振影像發現組A及組B踝關節扭傷患者的支持帶均有特定的改變,包含水腫、連續性不完整、在皮下層有增厚或者沾黏。
而在使用FM手法進行組織按摩前後,組A及組B在疼痛指數、生活功能、以及靜態姿勢均有顯著的改善。

本文以核磁共振影像揭示了在腳踝損傷後,腳踝支持帶結構會出現改變。首度將腳踝支持帶的角色納入腳踝扭傷的考量範圍。
踝關節支持帶富含了本體感受器,因此其損害可能很容易導致內部受體的錯誤活化,導致錯誤的本體感覺輸入,這也是腳踝扭傷的常見結果。
腳踝支持的帶損傷可能改變整個下肢深筋膜的力線,然後改變下方肌肉的收縮能力。變差的關節動作協調會引起關節周遭發炎,進而活化周圍的疼痛感受器而產生痛感。

腳踝扭傷是最常見的肌肉骨骼系統損傷,也非常容易反覆受傷。經過更全面的分析腳踝扭傷與支持帶的關係,我們能更及時的給予處置並且避免慢性踝關節不穩定的發生。

 

<圖一> 以MRI可見各種類型的踝關節支持帶改變

 

<註一> Antonio Stecco, Carla Stecco, Veronica Macchi, Andrea Porzionato, Claudio Ferraro, Stefano Masiero, Raffaele De Caro. (2011) RMI study and clinical correlations of ankle retinacula damage and outcomes of ankle sprain. Surg Radiol An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