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全身,擁有最多感覺神經的部位並非眼睛、耳朵、皮膚,而是我們的肌肉與其連結的筋膜。我們的中樞系統接收最多來自這些肌筋膜組織的感覺訊息。

在一般肌肉的神經內,感覺神經的數量是動作神經的三倍。這也顯示了感覺的調整功能可能比動作的調控更為重要。

有趣的是,在這些感覺神經中,只有少數(20%)屬於我們熟知的Type I & TypeⅡ感覺輸入神經,存在於肌梭、GTO、Pacini、Ruffini小體中。其餘大部分的感覺神經,屬於非常少被提及的 TypeⅢ & TypeⅣ 感覺神經。

這些以往很少被討論到的神經,我們可以將其稱為肌筋膜組織間受器(interstitial myofascial tissue receptors)。這些神經末梢不被髓鞘包覆,傳導速率較慢,更被發現與自主神經系統ANS的功能有許多的關聯。

在徒手手法中,深層徒手穩定、緩慢的壓力,較容易刺激這種肌筋膜組織間受器以及Ruffini小體。因此特定手法不僅能刺激迷走神經活性、增加組織循環代謝,也能藉自主神經系統帶給人更放鬆、身心平靜的安定感。藉著徒手手法的刺激能改變對中樞系統的本體感覺輸入,讓輸出訊號使肌肉張力改變。

因此,筋膜組織的塑性不僅要考量物理特性,更要了解在操作過程中,其內豐富的感覺神經如何與組織交互作用,影響肌肉張力。

 

資料來源:
Fascial plasticity – a new neurobiological explanation. Robert Schleip. JOURNAL OF BODY WORK AND MOVEMENT THERAPIE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