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踝關節不穩(CAI)在腳踝扭傷發生後是最常見的問題,扭傷通常與復發性扭傷、關節活動度喪失(ROM)以及本體感覺和姿勢控制不足有關。
有多項研究證實,在最初的踝關節扭傷後,運動員有再次發生扭傷的雙重風險,尤其是在受傷後的第一年,即使扭傷的急性症狀迅速消退,仍有20%至50%的患者問題持續存在,例如疼痛和不穩定(Guillo等,2013)。
Cochrane的一項評論指出,多達20%的人會有繼發慢性踝關節不穩(CAI)(De Vries等,2011)。
CAI常遇到的症狀包括:踝部“軟腳(Give way )”、機械性不穩定、疼痛、腫脹、力量損失、反覆扭傷、功能性不穩、跑步或行走時的不安全感,和/或疼痛。
“預防”這件事情在運動領域有著重要作用,即使沒有明確的黃金標準,文獻也支持預防是運動員的最佳治療方法(Janssen,2016)。
此研究(註)設計了一個由三組組成的單盲隨機對照試驗:研究(SG)對照(CG)和基線(BG)。 使用筋膜徒手技術與足踝活動評估(FAAM-I)日常生活活動的評分(ADL)納入標準。


招募了來自三支義大利足球隊的29名半職業男運動員,每週進行至少3小時的3次訓練,訓練時間約為120分鐘,分為45分鐘的跑步,55分鐘體能活動(包括踢腳,跳躍,增加肌肉力量的訓練)的持續時間:25分鐘,用於後側鍊的肌肉、股四頭肌和內收肌的伸展活動,另外招募了9名未曾在下肢出現症狀的受試者,並分配給BG。
在季前訓練期間,在治療組中的每個受試者均接受三節訓練,每次持續45分鐘,共三週執行筋膜徒手技術,這些操作主要目的在恢復下方組織層之間的滑動,如果兩個下肢都受傷,則治療最有症狀的一側。
在Bonferroni事後檢驗表示,SG的成對差異在1、2和3次治療後以及追蹤3、6個月、以及一年的電話追蹤後,大多數ROM值中均顯著差異(表3)。

結果顯示右側主動plantar flex 在T0-T2和T0-T3、右被動pronation在T0-T3、T0-T4和T0-T5、右側被動supination 、又被動abduction在T0-T3、T0-T4均達到統計學顯著差異。

在SG的T1,T2,T3,T4,T5的ROM和FAAM-I量表的組間分析在評估時到六個月的左右被動背屈和主動蹠屈也均達到了統計學顯著性。
在此研究中,對照組中50%的受試者表現出輕度或重度創傷,需要從整季至少6天或以上中斷比賽活動。
相比之下,SG上的受試者沒有任何創傷,這使得他們可以在整個賽季中以很好的身體能力參加比賽。
由此可知,筋膜徒手技術可以藉由增加筋膜滑動性而有效降低關節僵硬度並增加踝關節活動度(Cowman等人,2015)。

很多文獻均指出增加筋膜滑動性、提高溫度和改變富含透明質酸的疏鬆結締組織的黏稠性,打破緻密化組織可以使筋膜恢復良好功能,無論是術後所產生的疼痛,甚至作為運動傷害的預防都是一項非常好的技術!

註:Simone Brandolini a, Giacomo Lugaresi et.al.Sport injury prevention in individuals with 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 Fascial Manipulation® versus control group: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ournal of Bodywork & Movement Therapies 23 (2019) 316-323.